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今日头条】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时间:2018-07-25来源:作者:点击数: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各界导报杨凌职院专题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第三次会议暨西北农林水高职教育发展峰会现场

(裴红波 陆敏)

    细看杨凌职院合院十九年来的发展历程,求索、创新、进取始终贯穿其间。特别近年来,该院紧紧围绕“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奋斗目标,举院一致,真抓实干,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既扎根杨凌、服务陕西、惠及全国,又融通中外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学院在陕西10个县(区)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图为彬县职业农民培育学院成立)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三名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担任学院技能导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杨凌职院领导班子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院倡导先明德、再强能。

    为用中华优秀经典文化教育培养、感染熏陶学生,丰富立德树人工作内容,杨凌职院专门组织编写了《中华经典晨读百篇》读本,并于2017年10月9日起,启动实施“中华经典晨读”活动,要求大一、大二学生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10分钟诵读一篇经典,每篇晨读1周。活动开展以来,学院的校风、教风、学风及作风都有了较大改善,也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教学工作会是杨凌职院每年都要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2015年,该院将会议名称改为“教育教学工作会”,并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进一步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工作举措。同年10月,该院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创新出台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内含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4大方面9个子模块。其中,通识课包括公共基础课、文化艺术课和行为养成课;专业课包括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能力培养课;个性发展课则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修、选修的学习活动及成果,包括舞蹈、声乐、书画艺术、体育等;创新创业课是指学生参与、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及成果,包括论文、专利、作品等,和社会实践、创业或自办企业等。

    经过三年的大力推进,杨凌职院探索出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内部管理模式创新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以强化社会服务为推手”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杨凌职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业内知名人士。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在学院举行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开展中华经典晨读活动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以科学研究为引擎 担当教学工作高端智库

    在陕西高职教育的版图上,杨凌职院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板块。多年来,这所坐落于全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涉农高职院校,坚持把科研作为教学的“发动机”和“生产力”,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涉农专业类群搞研究、立项目,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前沿信息。

    召开科研工作专题会、听取科研工作汇报、与企业共建科研基地,这几乎成了杨凌职院每年雷打不动的事。为在支持教师“上讲台”从事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进平台”开展科研,该院相继出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将每年到账的1000多万科研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和申报项目严格分配,使教学与科研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学院科研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该院先后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参加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3个。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的豆村农场,是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该院研究员赵瑜的科研场所。驻扎豆村农场的50多年时间里,赵瑜每天都与他的麦田、麦穗、麦粒为伴,无数次的下地、观察记载和重复劳动,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五个小麦品种,平均十年一个。这些凝结着他心血和汗水的小麦品种,让黄淮海麦区数以万计的农民尝到了致富甜头。

    在赵瑜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杨凌职院一大批农业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带着课题走进田垄,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杨和平、杨凌示范区劳动模范马文哲等百余名常年扎根一线、钻研业务、致富乡里的专家教授。

    截至目前,杨凌职院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推广成果奖4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28项,培育小麦、花椒、菊花、西瓜、山茱萸等新品种16个,发明专利12项。学院科研项目、奖项多年来居陕西省同类院校首位。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学生创新作品参展陕西教育博览会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学院获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一等奖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践行涉农高校责任担当

    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才仁松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走出藏区到陕西高校进行为期三年的水利知识和技术学习,而且还是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杨凌职院。“我们这批有40名学生来学习,学校不仅给我们减免了学费,还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予照顾,我们都特别珍惜在这里的时光。”

    更让才仁松保感到高兴地是,自己一毕业就可以到玉树当地的水利部门上班,不用像其他毕业生一样忙着找工作。而这一切都得益于2016年9月,杨凌职院成立的青海玉树州精准扶贫水利人才订单班。为解决青海省水利人才资源十分匮乏的问题,2017年秋季开学,该院又招收了40名果洛藏族自治州学生来院学习。

    作为具有84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杨凌职院在服务社会方面有着优良传统。近几年,该院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动作为,积极履行责任与担当,创新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基地扶贫三大精准扶贫举措,探索构建了系统立体的精准扶贫新平台。从减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费、建立10县(区)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开设我国首个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班、成立水利特色订单班,到结对帮扶宝鸡市太白县、麟游县和咸阳市旬邑县等陕西三个贫困县,再到在咸阳市彬县、宝鸡市凤县和杨凌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做到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此外,杨凌职院充分运用与“三农”密切挂钩的人才、技术优势,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农民生产,辅导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培养了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增效的致富带头人。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专家大院型、科研试验型、科技包村型、基地示范型和企业带动型六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这六种模式使教学、科研、推广和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提高办学质量和帮扶县区发展的双赢。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学院首个学生团组,19名优秀同学赴新加坡短期留学行前培训会

杨凌职院: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一流高职名校”

学院醒钟楼主楼

以国际交流为桥梁 全面提升办学层次水平

    伴随着杨凌示范区的成长和陕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杨凌职院同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近年来,杨凌职院与英国威根雷学院达成合作,引进了酒店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各16门课程,重新修订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了课程设置,并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杨凌职院先后选派200多名教师赴英国、荷兰、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学习,有效推动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化建设。为让更多教师接受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该院还请进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业教师和职业教育专家,对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一带一路”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为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断推动“一流高职名校”建设,杨凌职院与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主动联系对接,连续两年举办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培训班。同时,建立国际人才智库,与杨凌示范区、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建立三方合作培训基地,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援助。

    2016年以来,杨凌职院积极在学生国外带薪实习、专业访学、出国留学等方面积极开拓项目,不仅与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签订了学生交流协议,与新西兰林肯大学、新西兰商学院签订了“2+1+1”专升硕项目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艾迪斯科文大学在会计专业方面进行课程学分转换项目合作,还开办了建工、机电、交测、水利、旅游5个国际班。

    84年的办学历史,是一份喜悦、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激情、一种责任。今后,杨凌职院上下将进一步凝心聚力、担当实干、砥砺奋进,踏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劲节拍,秉承以往的优良传统,谱写更加精彩的华章。